以下内容摘录自郭婷婷的《心理咨询的困境》,刊于三联2014年1月出的总第一期《新知》P52-P59,文中一些专有术语不懂的建议查阅一下再继续阅读,该文曾在知乎上有所讨论,文末阅读原文即是。

心灵鸡汤式的安慰
一提起心理咨询,我就掩饰不住自己满满的恶意。随处可见廉价贩卖的"正能量读物"已经彻底毁灭了这一领域的格调,使其越来越肤浅和庸俗。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一个都市白领身份的年轻女性,在结束了瑜伽课程后,拿着本关键词为"灵修"、"冥想"或是"活在当下"的书,试图给自己单调苍白的人生赋予意义。她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心灵的平静来源于空白;只要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就能完成一次心灵的探索;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判断、顺其自然。她们对那些以排比、比喻、叠字形容词为主体的短句一见如故,因为她们本来就抗拒思考,不爱追问,不关心与自己物理距离超过五米以外的事情,情绪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剧烈波动。这种阅读不需要占用她全部的认知资源,她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审视自己,脑中出现独白:我穿着质地良好的裙子,我花半小时化妆只为悦己,眼前的食物从视觉到味觉都令我愉悦,我此刻正在用文字丰满自己的心灵,我是如此善待自己、接纳自己,我赋予自己正能量,足以战胜生活中任何的不愉快。
这种正能量是小市民们生活的动力,根据Abraham Maslow(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已经获得满足,再高级一点的动机是对安全感的需要。在当代的中国,这个需要其实没那么容易实现。食物、空气和水、乃至居所和工作,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这些可都不是心理学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所以心理学给出的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把注意力从环境转移到自身。当前最有市场并获得最大成功的心理健康指南,是指导一个已经满足个人衣食住行最低需求的个体把世界局限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思考那些需要连续追问并可能指向无解的问题,尽可能忽略可能威胁到自己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信息,把爱心奉献给宠物、孩子以及慈善机构等一切温顺的事物,发展一个不给自己造成经济负担、操作简单的爱好,结识一群与自己智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似的朋友,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方向:主观幸福感。
乐嘉是他们的导师。让乐嘉成功的绝不是他的理论,而是他对低智商人群最近发展区非常精准的把握(注: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英文名 Lev Semenovich Vygotsky 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概念,指发展的可能性与其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乐嘉给出的"指点",求助者此前绝对未曾想到,但又不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范围。这种落差会带给人一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一刻的大脑活动与嗑药和赌博赢钱高度相似。这已经足够让人愿意掏腰包享受这一过程。至于长期效果,乐嘉只需再加一句:你以后记住我的话,会对你很有帮助。大功告成。在我看来,应对智力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不需要掌握多少学院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或是实用主义、存在主意的哲学思想,但一定要知道两件事:一,一切你与亲密他人关系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你和父母的关系问题(这一条配合煽情词汇使用效果极佳);二,你必须记住十种以上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揭示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格特质(例如,你外表坚强内心脆弱,你有不切实际的抱负,你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等)。
即使最资深的咨询师,也会很小心地回避有关个人信念的追问,这也是认知疗法往往中途流产浅尝辄止的原因:咨询师往往无法区分这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无法再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回避针对这一问题的道德判断。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凭什么觉得你对他信念的修正是合理的呢?
几乎所有的咨询师最后都变成了人本主义的拥趸。因为人本主义所强调的温暖、尊重和共情使得咨询关系最融洽、咨询师获得的成就感最多,来访者的脱落(中途停止咨询)率最低。而且,它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来访者最初主诉是社会现实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师都必须把它概念化为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他只需要处理来访者的认知和情绪,并小心翼翼的避免道德和价值观的判断,最后把现实层面的问题抛给对方。因为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感受自身的需要,做出自由的选择,并把这叫做成长。

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出来的心理咨询流派中,影响力最大的是Carl Rogers(卡尔罗杰斯)。不幸的是,这几乎给来访者嗑药没什么区别。成功人士都是熬制鸡汤的一把好手,例如李开复、任志强、马云、俞敏洪。当然,还有鸡汤界鼻祖:Dale Carnegie(卡耐基)。
是的,无论在哪国,咨询师都不可能讨论社会制度的问题,但正如人本主义流派所坚信,并为几乎所有咨询师所认同的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格和个性的发展,鼓励来访者挣脱束缚,认为个体只有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此时,咨询师所谓的价值中立,是建立在这些被西方主流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基础上的。
问题与痛苦的社会根源
在人类历史上,造成非自然死亡人数最多的两种原因,一种是战争,另一种可能是某种主义。这两件事情都使人相信他们隶属于一个存在高度共同利益的群体,并需要为实现自己群体共同利益而消灭另一个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去个人化",独特的个性被遗忘,笃信的共同信念使得个人责任被免除,恶行以集体之名发生。
在一片专制的土壤中会存在三类人:权利不受约束的控制者,让渡自由的被控制者,以及不愿放弃自由的抗争者。当社会已经明确产生了奴役与被奴役群体的时候,这个不健全的社会中那些想要追求心灵健全的人,必须要保持足够清醒和不停止思考的头脑,并忍受由于不合作而引发的孤独感。这是一种长期的压力源,并不可避免的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这真是一个特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已经达成共识的观念,充斥着精心编织的梦境和谎言,没有赋予任何个体明确的责任界限。这个时代是所有理性主义者的噩梦。咨询师从事的工作当然没有力量去做任何对抗制度的努力,但却必须去处理这种社会形态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他的目标应是处理来访者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萨特说,人是自我选择的,并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你是否愿意引导一个被奴役的人产生自我选择的勇气?
尽管心理学这一学科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哲学到科学的转变,但很遗憾的是心理咨至今未完成这一过程。
情绪的复杂性
关于苦难中蕴藏的快乐这件事,首先必须清楚的是:苦难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与苦难本身没有半点关系。苦难无论分成多少份也无法诞生出快乐,而所谓苦难中的快乐是跟苦难完全无关的东西。这种快乐可以来源于他人的支持,或是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唯独不可能来源于苦难本身。对于苦难,我们要么回避它,要么改变它,想要一边与其共处一边试图品尝出别样滋味的人,都是病态的受虐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为苦难辩护的哲学得以存在的基础,乃是共同利益的缺失。如果一批人的快乐注定要以另一批人的痛苦为代价,那么这种实质为"欺人"的目的必须要以"自欺"为幌子才能理直气壮的维持下去。
如果引发痛苦的事实不能回避和改变,对快乐的追求可能会暂时掩盖苦难的本色,但终究不能带来痛苦的降低。人类情绪并不是单维的,快乐和痛苦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系统。事实上,人对负性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敏感度要比正性事件快得多,因为前者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人的意义更大,毕竟避免伤害才是生存的头等大事。所以一个现实主义者应该对难以回避的恶行和威胁始终报以警惕,并接受这种情况下相伴而生的痛苦感受,这是人类祖先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习得的宝贵生存技能。
效果的界定
咨询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其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许多咨询师并不了解关于脑神经科学的知识,也不认为这些知识能给自己多少有益的启发,但他们看到灵修、治愈系、正能量、仁波切等字眼就会自动联想到"神奇"、"高深"等形容词。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同样热爱有"清热解毒"、"去肝火"等作用的中药。
统计学的介入,使心理学脱离了早期的个案研究方式,并在解释和预测社会和群体行为时变得可靠,然而心理学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阶段,在指导个体具体行为时尚显得薄弱无力——人的复杂性超过目前所知的任何其他事物。心理咨询是"无知无畏"的尝试。
======== 三更半夜的分割线 ========
我相信多数人都不能读到最后,如果你做到了,我手敲这么多字总算有了价值和意义,欢迎关注MX1913,早点休息,晚安。知乎的讨论: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7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