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读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中华民国宪法

2018-12-02 18:19:23

十一期间读了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写了一下发现内容太长于是做了拆分,这篇是《中华民国宪法》部分。

杨小凯十分看重宪政对经济的影响,但他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对1946年的国大制宪会议一笔带过,只定性地写到,这是中国宪政进展的一个标志性(失败)事件。我想基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对"制宪"做一个小小的梳理;读者须留意,本篇内容与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并无内容上的关联。


从《钦定宪法大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预备立宪、民国宪法和新中国宪法,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在不足五十年之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君主宪政社会、民主宪政社会和党国专制社会。via 春生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其篇幅较短,全文抄录如下:

  • 君上大权
    •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 八、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 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
    • 十、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涉分歧。
    •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 臣民权利义务(其细目当于宪法起草时酌定)
    •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 五、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 八、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
    •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钦定宪法大纲》进步意义表现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臣民的权利义务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下来。臣民具有了人身、言论、著作、出版、集会及结社自由,具有了私有财产权利;臣民也有纳税、当兵和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但满清政府在国家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任何进步;在思想上,《钦定宪法大纲》无任何意识形态的强制条款,这保证了臣民的言论、著作、出版、集会及结社自由。

民国宪政进程

1924年4月12日,孙文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与宪政时期。1925年孙文逝世,留下总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 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政府结束二次北伐后即进入"训政时期",随后开始进行有关中华民国宪法的草拟制定;1947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训政结束程序法》,中华民国拟进入宪政时期。民国的宪政进程见国父建国大纲设想及建国步骤一表:

步骤 内容 实现条件 实际情况
军政 国军扫荡军阀,宣传主义,开化人心 创建革命军以统一国家 1926年7月开始北伐
训政 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 该省军阀革除,局势底定,即开始训政 1928年秋开始施行训政
宪政 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 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1947年底开始行宪。但受到1948年实施之《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限制,直至该条款于1991年废除方正式进入宪政时期。宪政仅在台澎金马实行

抗战胜利后,社会各界敦促国民政府尽快重新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国共双方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只是一个意向书,国共把和平建国的具体问题留给接下来的"政治协商会议"来讨论解决。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后,国共两党相继达成了《政协宪草》和《整军协议》等重要文件,但因国共两党政治纲领完全不同、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随着军事冲突的愈演愈烈,国共双方关系从恶化走向决裂。国民党认为共产党旨在武装叛乱,决定于1946年11月单方面召集制宪国民大会;中共和民盟则拒绝参加。

这次制宪被杨小凯称为中国宪政进展的一个标志性(失败)事件。国共两党就孙文在《建国大纲》中提出的五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宪法框架达成完全一致,纠缠之细节在于立法院与行政院的关系,内阁制亦或总统制,国民大会政权行使,以及地方制度和省宪问题。

争执议题 中国国民党观点 中国共产党观点 最终宪法
人权保障 间接保障 积极保障 积极保障
国民大会 有形国大 无形国大 有形国大
国大职权 选罢创复四权 选罢两权 暂有选罢两权
立法委员选举 国大选举 人民直选 人民直选
政体 总统制 内阁制 内阁制
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 无需负责 负责 负责
司法行政权 属于司法院 不属于司法院 不属于司法院
监察院同意权 无需同意权 有同意权 有同意权
监察委员选举 国大选举 省议会选举 省议会选举
地方制度 省县自治 联邦省县 省县自治
宪法修改 有形国大 无形国大 有形国大
《中华民国宪法》

下图是我根据维基百科和其他资料绘制的中华民国宪法流转示意图。


在各方努力下,1946年1月,38位各党派、无党派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上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定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并决定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后由民社党的张君劢(徐志摩的大舅哥)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保留了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并贯彻《政协宪草》决议案内容,落实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以及内阁制之民主宪政等精神。维基百科上有中华民国宪法示意图,下图是我根据网友的制图整理了一副1946版民国宪法运行原理图: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查阅1946年的《中�A民����法》,以及台湾国大官网所示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

新中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49年以来也经历了数次修正,下图源自维基百科对主要修宪过程的整理。最近一次(2018年3月)的修宪,官方的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给出了详细的对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浏览。


有人将新中国宪法与民国宪法进行了比较,认为新中国宪法在国家主权归属、党法关系、宪政要素、人权保护、自身权威性和行宪实施条款方面存在问题。也有反对者表示,中华民国宪法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宪法,所保障的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利益,不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宪法相比较。鉴于这个政治话题较为敏感且属于法学的学术范畴,故本文不再展开。有意的读者请点击文末的参考资料自行分辨。

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两本医生写的书

date: 2016-11-26 18:35:38

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的《清单革命》与《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年初列了三个简单的计划,其中一个是读10本(~~与工作无关的~~)书,一直想写点心得。我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因此当时的很多感悟并没有很好地记录下来,加上拖延懒惰,等要写的时候反而提笔忘字,几次未果。今天逼着自己写一下。

在今年读完的书中两本分别是《清单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和《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前者和工作略有一点相关。后来一看两本书的作者原来都是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心里不由得赞叹一番。

关于读书

之前有朋友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用"书比衣服多"来形容,最近两年有一次我娘骂我是"读书读傻了"。然而这并不是我读书多的证明,其实主要是我衣服少所以显得书多,而我娘骂我一半是因为我迟迟不解决终身大事、一半是因为她说不过我。表哥认为,我只不过是比普通人"多读了半本圣贤书罢了",这个判断我是认同的。

读书有什么用呢?知乎上恰好有人问了这个问题: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抛开所有层面的讨论,下面的回答我十分认同: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我觉得。

古人一边不欺人地告诉后人很多"多么痛得领悟"一边把后辈往歧路上带,比如古人曾言"仗义半从(每多)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古人也曾言"书中自有千钟粟、还有黄金屋、更有颜如玉"。好话、坏话都让古人说完了,也是没劲。邵夷贝唱道"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王路也说"现代诗人多渣男",精致的利己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渐占据了上风,从各种路边厚黑学到《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看来,似乎这书读下去并没什么好。

那么,书读的多了会怎样?有的人书读的越多越温暖敦厚,有的人书读得越多越冰冷残忍,前一种人逐渐成了网上搜不到的敏感词(比如……算了),后一种人会突然成为网上引爆大家眼球的热点(比如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知乎上有人说,冰冷有两种,温暖有两种,一共四种。

  1. 劣质冰冷: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质冰冷:冷眼观世。
  2. 劣质温暖:沉醉在心灵鸡汤的刻奇中不能自拔。优质温暖:看清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后仍然爱着这个世界。

读书是个从劣到优的过程。无论冰冷还是温暖,只要是优质的,就是好的。

在我个人看来,读书最基本的作用是,你能听的懂、说的清。语言文字是一个密码系统或者说魔法体系,表达者把自己的意图编译成文字,通过说或写传递出来,受众根据接收到的文字还原表达者的意图。对文字编解码的认知差异造成大家对表达者理解的不同。方块字是表意体系的象形字,每一个字都要靠想象去理解它代表的含义,我们很多人看似会说话,其实多数时候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当你读书读的多了,能从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中得到感同身受的体会,而当你想表达自己的时候,也总能找到最精准的字眼去描绘自己的意图。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吧,夏目漱石问他的学生怎么翻译"I love you",学生说"我爱你"。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怎么可能讲这样的话?'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这个例子是否恰当,恰好说明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诸位女同胞,你希望他对你说的总是那三个字,还是其他有点意蕴的字句呢?

以上,是几句题外话。

《清单革命》读后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在我看来,答案不是为了赚钱这么肤浅、也不是实现人生价值这么虚无,而是我们不得不去解决一些问题。试问人类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你还愿意工作吗?至少我是不愿意的。在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看来,世界上的问题分三类:简单问题、复杂问题以及极端复杂的问题。简单问题像换桶装水或者扛煤气罐,复杂问题像把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极端复杂问题像"女朋友为什么生气?"(~~好有道理的样子~~)

子曾经曰过,吾生也有涯而问题特么没完没了,怎么加班都搞不完,奈何?进而,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指出,在复杂环境中任何人都会面临两大挑战:第一种是人类记忆和注意力的谬误,第二种是人们会麻痹大意,会故意跳过一些明显的步骤。人要是长时间处于这种挑战模式,一定会犯错的。所以工程实施中常采用压力测试进行上线评估,但压力测试有阈值、有时限,不管黑盒还是白盒,其输出是可以预期的,在生产环境中只要遵循压力测试得到的安全规范,一般不会出事故。挑战模式完全不是这样,就好比你投胎到神州大地,开启的是地狱模式,鬼知道明天早上醒来会发生什么魔幻的事情。因此,犯错比墨菲定律还真理,简直是一定的。

统计发现,人类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无知之错,一类是无能之错。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医学界的实践证明,清单是防止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做蠢事的有效手段。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说北方某中国企业管理混乱、效能低下、濒临破产,主事者不得已请日本人来管理,不久之后乱象改观、效益也上来了。大家纷纷好奇,小鬼子有什么先进经验?结果说日本人几乎什么都没做,只是把原来企业的规章制度令行禁止、严格执行而已。我拿这个段子来想说的是,人们是不喜欢甚至抵触清单的。人们之所以不喜欢执行清单,一是怕麻烦,二是怕自己会变得死板。

推动清单使用的无非是两种力量,第一种是外在的压力(比如乙方的产品、服务质量不达标/约定非但不付合同款还要索赔因此对甲方造成损失),第二种是内在的驱动(个人以为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把清单变成一个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团队沟通很重要,要跟大家详细说明执行清单所列条目的背后原因、对执行者的好处以及清单在整个工作流乃至组织中的价值。

清单革命的行事原则是权力下放,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都担负起责任的同时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我曾感慨,一个不懂放权的管理者是没有补丁可打的蠢货。此外,清单上要有一个能促进团队合作的检查项目。

编写清单的三大原则是简单、可测、高效。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重点罗列一下编辑清单的六大要点

  1. 设定清晰的检查点;(即"质量标准")
  2. 在"操作——确认"和"边读边做"两种模式中任选其一;
  3. 千万不能太长;("这一本是绝世武功的目录,那边才是绝世武功的秘籍")
  4. 清单条目要用精炼、准确的专业用语;(即说人话)
  5. 版式很重要;(即易用、好用)
  6. 清单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清单不是先贤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不断优化的心法口诀。在清单改进过程中,放弃比保留更艰难,清单不能无所不包——那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如果清单起不到作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它能起到作用,我们就该敞开心扉接受它。

最后,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说,这(清单)是一场观念的变革,请承认人类的不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在极端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读完本书之后,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做医生、护士的好朋友,发现他们做事的确比普通人条例清晰、准确高效。而我的读者中也有医生,相信医务工作者体会更深。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年中我妈高血压引发了脑梗,造成右半身活动不便,语言能力受损,陡然间我有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年轻人很少会经历"老病死"(我们对"生"也未必感触很深),而一旦这些事情到来,我们除了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外几乎无能为力。我仓惶翻阅这个病症的资料,焦虑又无助。在医院陪护的时候,我看着满屋子躺在床上的中年人、老年人,直觉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在自序中谈到,读医学院的时候教授们一门心思教导大家如何挽救生命,以为这是医学教育的目的,对衰弱、衰老和濒死,教科书只字不提、学生们也一无所知。从医多年的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感叹,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

生命衰老的原因是引起热烈争论的一个话题。经典的观点认为衰老是随即损耗的结果,最新的观点则认为衰老是有序的、基因设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验作为医学问题对待。这是一项社会工程学实验,把我们的命运交托给那些以技术威力见长,而不是重视和理解人类需求的人。在这项实验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选择和医生、医疗技术站在一起(~~极微小的一部分人皈依宗教信仰或其他~~):

医生们在攀登这座高峰时认为,"如果我无法处理13,600种疾病,也许50种我可以应付得来——或者至少有一种疾病是我主攻的。"

大多数人对如何优雅地跨越自己生命的终点缺少清晰的观念,只好选择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我们似乎也屈从于这样一个信念: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20世纪中期,医学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疗养院出现了。但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认为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疗养院和军事训练营、孤儿院及精神病院一样,是纯粹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跟社会隔绝的地方。研究表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医疗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国家极度贫困,因为得不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
  • 第二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资源使得医疗得到更广泛的提供,患病的时候,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他们往往在医院逝世。
  • 第三阶段,国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的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增加了。

遗憾的是,这项社会工程学实验失败了。医疗行业需要科学(规范)、需要艺术(直觉)、需要革新(创造),也需要谦卑(敬畏)。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身体的衰退会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某天某件事发生,才终于明白情况已经不同了。85岁以后大约40%的人已经一颗牙齿都没有了这种事实是自然规律,我们应该接受这种设定。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对个体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建立在上述认知基础上,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表示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生活,人们应该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从这个角度看去,医生的工作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这包含两层含义:尽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扰,以及维持足够的活力及能力去积极生活。无论我们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

我在Atul Gawande(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这本书中得到两点很重要的知识:

  •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跌倒的危害远大于疾病本身。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肌肉乏力和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
  • 对生命有限性的理解,并能在关键时刻(如家庭会议)作出决断。

我辞职后十一回老家,先呆了一段时间观察我妈的身体状况,然后就带她来北京看了看专家(感谢媒体同行赵老师的推荐)。尽管期间有不少曲折(比如我妈脾气很大,家里除了那条狗,剩下的活物都被她骂过多遍),但大体无碍。跟我妈认真地讲述过自助恢复对治疗的重要性,我专门买了个轮椅放在家里,警告她不积极锻炼以后举步维艰,情况坏下去就会躺在床上遭几年的罪。另外,我爸也是个不安定因素,因为我妈常生他的气,这对她的病很不利……

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愿我们老了之后都能拥有这种平静和智慧。

版权声明: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你瞅啥呢 By Mikey Wei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你瞅啥呢 由 Mikey Wei 原创并维护,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你瞅啥呢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